基金會推動數位文化工作:文化入口網觀點、脈絡與歷史
李士傑,2017.2,ver1.0
摘要
「文化入口網」 代表一套對於「文化與科技」發展、來自於 web 與 digital archive 實務領域(包含產業)的務實觀點;認為倘若沒有透過系統性的規劃、跨國社群與資料的直接交流、技術框架與延伸參與的實作範例,現有的個別弘大計畫發展很容易限於無法永續的窘境。
文化入口網:前世今生
文化怎麼跟入口扯上關係?又如何變成一個以「網」為名的 平台?一個進步的想法,如何在科層系統與科技進展中,變成陳舊?這個故事如果不從頭說起,對今日的觀眾與年輕人來說恐怕很難理解。
入口(portal,或稱為門戶)是一個二十多年前盛行的概念。在網絡地景廣漠無垠、資訊結點稀少且散佈各方的九零年代,這樣的核心建構與想像幫助最早的網路世界運轉與演進。人們透過打造入口網站,提供多樣資訊來幫助使用者發現資訊,流通與互動想法。
運用入口來提供文化資訊,也就是把文化的資源(實體資源或虛擬資源)集中在一個網路節點,來集中供應利害關係人、文化事務的當事人的所需。目前的文化部,或者地方文化局處的官方網站,提供資源的基金會網站,多年來早已都達到這個功能。
當入口開始強調「網站」的角色,著重在 網 的意義時,已經演進到疊加在其上的第二重概念:hub。網路設備中的 hub 代表著集線器的意義,而挪用到網絡節點的關係中,這個譬喻指涉著由入口所形塑成的、集中化的關係網絡。在入口 網 當中,新的交互關係被創造出來,改變了原本單一、單線的互動關係,揉成了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換關係。
創造出入口,未必創造出網絡關係;網絡則在演進過程中,從一對多、多對多的關係中衍生了更多元的供需生態系統。有意識地在這些供需活動中,聚焦在本質上的文化活動意義,改變互動關係重新設計網絡,就會創造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 文化入口網站。
然而近十年來,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如推特與臉書所創造出來的 平台(platform),加上 Whatsapp、微信(wechat)、LINE 的簡訊/行動訊息媒體,卻透過無所不在的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重新定義了入口網站的新的意義。作為平台的入口網站 不僅編織著多重的對應互動關係,更根據人際關係網絡資訊,針對個別的使用者提供著客製化的專屬訊息,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吸力;更進一步的加深影響力,傳統媒體也在社群媒體上被迫得無償釋出具有價值的內容,來交換觀眾瀏覽與點擊的消費情報。2010 年以後的當下,平台因此而成為一個具有決定性影響力、超級複雜的資訊生態系統。
2010 年社群媒體之後,作為巨型平台之外的入口網站發展策略,乃是運用深度連結的資訊技術(如 LOD,開放連結資料 / Linked Open Data),創造具有與之抗衡能力的雲端文化網路節點叢集;深度連結的資訊技術可以讓電腦程式自動發現與串接文化內容,可以對在地的文化資源連通到全球的使用者(人)與文化活動(事)的資源。除了在法律授權上界定清楚數位文化內容物(文字描述、影像、聲音、影音)的彈性運用、資源可流通性,這樣的入口網站,重新回到國際數位文化社群的實體網絡中,也將具備創造新關係的能力,引導消費或者深度商業、政治領域的合作活動。具體的例子就是歐盟二十多個國家共同成立的歐洲文化入口網 Europeana.eu。
台灣曾經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支持下,往國際數位文化社群主動出擊,主動參與並主持跨國的國際網絡組織 culturemondo.org,並為台灣帶回前瞻且具有近一步合作價值的連結資訊。建立合作網絡的國家從英國、加拿大、澳洲、克羅埃西亞到古巴、紐西蘭與牙買加,一直到直接跟巴西文化部的數位文化部門建立了合作與分享的管道。我們不僅不被排斥,順利地參與了國際專業社群網絡,更獲得了寶貴的數位文化匯流發展經驗。在2015 年舉辦《2015 台中軟實力論壇》活動,引介巴西經驗到台中市政府、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更促成台中市政府於 2016 年開始投入資源推動 數位文化中心 的發展計畫。
當不斷地與時俱進、與新的軟硬體網路技術持續演化,入口網站其實沒有優劣,沒有過時與否的問題。過往台灣的文化入口網(Culture.tw)曾經在國際文化交流的脈絡下,一度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計畫辦公室主動協調交通部電信總局,保留下來並且提供給文建會規劃運用。在當時的理解下,國家的文化入口網變成對有興趣或居住在台灣的外籍人士,用英文介紹台灣種種文化的線上有聲雜誌。在數年經營後,文化部決定結束這樣的營運,並且將網址自動轉向台灣書院來做統一經營。
有論者會覺得關鍵在於入口網這種典範「太 Yahoo!了」,太 1990 年代了,以致於無法適切反映今日台灣數位文化的需求。這種對文化入口網狹隘(沒有更新)的觀點,對於催生「在地文化工作者」自行生產生態系統所需要的文化社會物件的文化自主性與主權意義沒有幫助,僅能鼓勵文化科技領域代理商(例如Google,臉書的代理者)的活躍穿梭。單純的代理商觀點,讓我們完全無法說明 Europeana 這樣的歐盟跨國整合入口網,與 DPLA 美國數位公共圖書館等巨型計畫在 2008 年之後的出現。
結論
文化入口網是一種國際數位文化交流政策的具體方向與政策實踐。先有數位文化政策、才有網路與內容建置的具體行動。
我們需要對 文化入口網 在文化政策層面,有系統性的研究與想像。有策略地建構具有主體性的文化內容雲端節點叢集,形成對國內民間蓬勃的數位文化活動具有吸引力的「落地生根框架」,同時又對國際性具有攻擊意涵、跨國商業貿易文化創意產業能夠有防禦價值的在地文化網絡。
附註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成果網站:teldap.tw
- 世界文化入口網國際組織:culturemondo.org
- 2015 台中軟實力論壇:softpower2015.i4networks.org(archive.org 網頁存檔,紙本記錄)
- 文化部前台灣文化入口網:culture.tw(archive.org 網頁存檔,2012 年)
參考資料
- 〈變動中的數位文化想像共同體:Culturemondo〉,林曉鈴,李士傑;世界文化入口網組織亞太祕書處計畫,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
- “The Culture Politics of Organized Networks: From Exchanges to Cooperation”, Geert Lovink
文化入口網推動工作的分期歷史
2002–2005
- www.NDAP.org.tw 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階段
- Digital Cultural Content Forum(DCCF,數位文化內容論壇)邀請台灣對話交流:跨國文化機構高階決策論壇,由加拿大「遺產資訊網絡」(CHIN, Canadian Heritage Information Network)、英國「博物館、圖書館與檔案機構」(MLA, Museum Library Archive Council)、美國「聯邦博物館、圖書館服務機構」(IMLS, Institute of Museum Library Services)等機構組成,邀請數位典藏計畫辦公室主任李德財院士代表台灣參加與談,了解台灣國家型計畫的規模願景與合作機會。也開啟了數位典藏計畫的國際交流黃金 10 年。
- 2004 年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組團由總主持人曾志朗中研院前副院長、辦公室主任李德財院士帶隊拜會加拿大文化部 CHIN、美國 Getty 美術館。
- 2005 年數位典藏計畫辦公室主任李德財院士獲邀參加美國聯邦文化主管機構 IMLS 舉辦的 Web Wise 研討會,參加聯邦大法官主持 IMLS 新任主席的就任典禮。
2005–2010
- 世界文化入口網(culturemondo.org)成立於 2005 年日本愛知縣世界博覽會加拿大館,由加拿大政府文化部出資,法國文化部、比利時、瑞典、英國共同發起,邀請包含澳洲、墨西哥、台灣在內的 18 個國家及 UNESCO 國際組織共同與會
- 2006 年起每年挑選地點舉辦世界文化入口網圓桌會議,邀請各大洲當地文化入口網站與會交流,地點分別位於克羅埃西亞杜布羅夫尼克(2006)、古巴哈瓦那(2007)、台灣台北(2008,華山文化園區)、紐西蘭威靈頓(2009),與荷蘭阿姆斯特丹(2010)。
- 2007 年起台灣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成立世界文化入口網亞太秘書處計畫,由總計畫前專案經理李士傑以計畫執行顧問身份負責主持。台灣並接續加拿大文化部,成為世界文化入口網的出資機構,主導國際指導委員會;專案經理李士傑獲邀加入國際指導委員會,主辦 2008–2010 的年會與國際圓桌會議。
- 進入 TELDAP.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階段
- 透過國際組織,建立與各地主國國家級文化機構(如古巴文化部文化入口網站,紐西蘭數位文化論壇,荷蘭 PICNIC 大型數位文創文化祭)的正式合作關係。
- 2008 年由科技部與文建會共同指導,由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主辦〈文化科技博覽會〉與〈世界文化入口網年會:圓桌會議〉,邀集 23 國 33 位國際重要數位文化機構與代表與會出席交流。
-
推動台灣文化入口網服務,協調交通部電信總局保留 culture.tw 網域名稱,委由文建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正式編列資源同步推動工作。數位典藏國際合作團隊由計畫顧問李士傑協助文建會提供顧問指導。(Culture.tw 計畫由台灣英文新聞 Taiwan News 等廠商得標建置;最後於 2014 年 9 月 18 日結束計畫,合併內容到台灣書院網站)
2011–2015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對世界文化入口網國際組織補助結束
- 2011 年世界文化入口網國際組織入選最想要認識的國際數位文化組織,獲巴西政府文化部邀請,由Culturemondo 國際指導委員李士傑赴里約熱內盧參加數位文化祭活動(CulturaDigital.br)介紹世界文化入口網國際組織(culturemondo.org),並與德國 chaos computer club、哥倫比亞 lab-sur-lab,巴西 hackerspace 等國際組織交流
- 2012 年計畫顧問李士傑於台灣舉辦〈世界文化入口網:智慧文化論壇〉(Culturemondo: Smart Cultures Forum),以物聯網、智慧城市、文化硬體等主題延續
- 2012 年計畫顧問李士傑獲邀參加上海雙年展,與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化研究中心高級講師 Graham Harwood 資深數位藝術家共同舉辦《資料庫、權力與藝術:工作坊講座》
- 李德財院士擔任國立中興大學校長(2011–2015),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數位典藏與數位文化相關研究教學工作;期間林佳龍立委關心數位典藏成果資源如何可以擴散到中部地區,以及中部地區數位文化發展工作。2013 年計畫顧問李士傑加入中興大學擔任校長特別助理工作。
- 2012 年李德財院士代表台灣科學與技術資料委員會,於中研院主辦第 23 屆聯合國科學與技術資料委員會國際會議,並以主辦者身份與推動文化與科學資料交流為政見獲選為國際常務理事。於 2014 印度大會中推動台灣與印度與會科學家代表交流。
2015–2017(未完待續)
- 舉辦數位文化國際交流活動:李德財院士與臺中市政府合作推動《2015 臺中軟實力論壇》,由李士傑特別助理總策劃,邀請 巴西文化部數位文化資深官員 Jose Murilo 與數位藝術家 Alexandre Rangel 訪問台灣,拜會文化部洪孟啟前部長與文化部官員、以及行政院蔡玉玲前政務委員,交換巴西政府與國立博物館、數位藝術相關經驗。Jose Murilo 發表專題演講,說明數位文化在巴西文化部過去十年的重要整合意義
- 推動數位文化中心工作:臺中市政府林佳龍市長邀請李德財院士擔任市府副市長層級「數位文化中心推動小組」的召集人,前副市長潘文忠擔任副召集人;組成推動小組邀集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臺中地區公立與民間博物館館長與文化界人士,與中研院團隊資深成員特別助理李士傑等,共同推動數位文化中心的規劃與發展。
- 深化地方數位發展:臺中市政府邀請前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前中研院資創中心技師蕭景燈博士擔任市府數位治理局籌備處局長,共同推動臺中市的數位發展工作
- 數位文化中心先導計畫規劃: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推動數位文化中心發展的 先導計畫,由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理事劉惠媛教授、交通大學建築所侯君昊教授協助規劃。初步成果如〈臺中數位文化中心簡報 0203〉。
- 數位文化中心基礎工作建置: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推動數位文化中心發展的 建置計畫,由開拓文教基金會根據先導計畫規劃成果進行中;內容包括臺中學成果的數位典藏範例、建置開放連結資料的入口網站(參考歐洲文化入口網站 Europeana.eu)、以及舉辦國際研討會銜接國際資源。
後記
文化入口網(culture portal)曾經在數位典藏國際交流經驗的前瞻性視野下,被引介到台灣的土地上有過短暫的實驗。由於文化科技在當時還屬於稀少的資源,針對文化與科技的討論過於表現導向,尚未有足夠對於「文化如何透過科技而獲得深刻改變」的線上線下討論。當時的文建會尚未有餘力把零星支持的專案資源,構想為一股持續地交織與對話、聚焦與調適,永續地改變文化的新興力量。
Culture.tw 計畫在後來的運作中,變成了一個技術性針對在台居住外籍人士的文化媒介與線上雜誌計畫;缺乏了引領議題、帶動產業與外部進行國際交流、持續前瞻性發展的動機與資源,固定的 KPI 指標便讓連結型的網站,成為一個固定以露出內容來計算績效的「自為」(for-itself)網站。因此而在人事全非的數年後,不知為何而戰地被結束任務。
在三年後的 2017 年,新的地方與中央文化科技相關計畫的推動如火如荼的當下,重新檢討文化入口網的過往歷史與今日面貌,是否能夠對照出尚待增強的開放連結文化資料之結構性關聯(linked open cultural data) ,以及國際數位文化社群的動態交流,如何系統性地構建火車頭,引領未來 10 年台灣文化界的傳播發展的典範轉變?我們相信此時重新檢視這些過往成果與成功與失敗經驗,將可以對台灣文化的下一階段發展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