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on GitHub

work@ilyagram

「吞服烏肝並兔髓,換盡塵埃舊肚腸」

lifenote-rantnrave

原則

電腦筆記

既擁抱原創又反對原創

MoneyLab Reader: An Intervention in Digital Economy

The best way to rob a bank is to design a currency.

  • John Sjerpstra

心得

重讀 Geert Lovink 與 Nathaniel Tkacz 所寫的 MoneyLab Reader 導論:MoneyLab: Sprouting New Digital Economic Forms

“Currency, tokens, ‘wallets’, and technologies of payment are all fair game, all up for grabs.”

Fair game 就是「鹿 / 鼎」,而所謂的 #金融創新,應該要翻譯成「#當代鹿鼎記」啊!(「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於是理解了原來我們的世界裡面眾多科技快速飄過,無始無終的理由:我們從來很少在事物萌芽之際,就公開辯論釐清種種問題。不是我們沒有專家預先能夠提出預言警訊,而是在公開辯論脈絡下,才「成就」了專家的誕生。 所有緩慢對話的、即將發表獨特觀點的遲來專家們(通常在事件發生後三天以後有能力發言),其實在同樣的浪潮中努力緩慢地成為專家。但是因為浪潮衝來的關鍵詞實在太多了,很快這些人們也就跟關鍵詞一起被 #媒體 瞬間遺忘。

最主要的問題是「歷史」:為何要談論這個問題?所涉及到的論辯中的各個角色,他們先前在做什麼?為何現在在做這件事?關聯在哪裡? 現在談論 #區塊鏈,之前對於 #比特幣 有什麼看法?在 #群眾募資 成為一個熱門工具、捧紅新的一組專家之前,群眾募資的種種黑暗問題又怎麼看待?2011 年非洲還是行動支付 leapfrogging 的典範,2014 年以後微信支付、支付寶、紅包一直到最晚近跟上來的管制措施,又對於 P2P Finance 與 Fintech 有何種「更新的看法」?Fintech 翻譯成金融創新,經濟創新(這很遜)還是財務創新,有什麼差別?

談論「另類」出路,其實得理解傳統究竟為何意。能夠兼治傳統與創新者,勢必得「投資」一定程度的時間心力過往經驗觀看習慣於此。倘若無過往歷史,等同於「犧牲」歷史脈絡,實乃冒著高度的風險擁抱熱門術語。 你可以想像家人罹患重病,但是親友沒有「歷史觀點」熱切擁抱醫療創新的情境。或者過往的「傳統」本來就充滿了各種巫術與無法釐清的關係資本細節,所以我們根本無從架構歷史想法。在這種狀況下的「另類」與創新,只得是一直跨馬獨衝天涯,有去無回的搏命演出。

Coldware 想要釐清的是:這樣的歷史包袱到底有多沈重?在集體潛意識上面堆砌了多少失憶防護機制,才能夠讓所有的人平和地在秩序裡移動?昨天讀到的警總與查禁書籍清單,讓整個五六零年代到著作權法通過前的台灣出版產業中的「譯者」徹底消失 — 於是台灣出版史就一片荒蕪,遑論今日的種種辯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