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過勞的聯想
沒想到斷線還有續集
參加完活動,那種餘味揮之不去。回到自己家,忙碌了一整天家人事務,一直狂流汗,到傍晚還發現熬夜後果還沒遠去。
這是一種社交場合的餘味,還是一種反社交場合的餘味?或許當更新社交場合的定義時,就能夠包容進這些不同的樣態。而台灣整體就是這個樣子。
- 但我在林炳炎老師的活動裡沒有感受到這樣。
- 今天讀姚瑞中的故事
a 說要有白皮書,這倒是一個很好的提醒。t 有跟 a 詳細聊過我們的主題。所以要有深度的討論了嗎?(苦笑)
斷線的時刻
- 如果用村上春樹的講法,應該是「彷彿聽到那風箏斷線時…啪的一聲…」
- 我回想起高中時,我跟 S 還有 P 一起坐在紅樓的會議室,親自出席參加「我們自己作為會議討論『標的物』」的檢討會議。我還記得會議主席是 W,我們的導師坐在對面(?),而我們三隻天竺鼠(實驗白老鼠)出席在抗議自己變成了籌碼,而不是真正的「資優學生」。誰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資優學生」?我們就知道嗎?現在的我恐怕會非常懷疑。
- 為何回想到這個場景?應該是那種 無力的感覺,讓我回到了那個場景。在那樣的空間配置、在那樣的語言使用下,在座各位永遠也沒有辦法了解作為「受試者」(subject)的我們的心情。即便說是我們,對於這種心情的感受,也只有我自己而已。
致命邏輯
- 分配邏輯沒有改變,所有一切的預算爭取都只是關係與卡位的函數
- 從來都不是懂的在指導、規劃未來該如何
故事令人疲憊
- 一個又一個故事,到底是用來讓人分心,遺忘世界的悲哀,還是敘事之中真正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