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傑 Shih-Chieh Ilya Li
簡歷
李士傑 Shih-Chieh Ilya Li
生於 1973,居住和工作於台北,跨領域的數位文化思考與行動者。擔任:
- 宏華環境保護與數位未來基金會執行長(2016-, ilya at honghuafund.org)
- 參與星輿公司(網站重新建構中) noema 社群媒體資料分析創業團隊(2015-, ilya at xtrea.io)
- 杭州中國美院網絡社會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15-)
- 開拓文教基金會顧問(2017)
- 臺中市政府數位文化中心推動小組委員(2016-2017)
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班;早期網路運動研究者,推動台灣部落格運動,長期參與全球數位文化社群網絡。
工作經歷曾任 Culturemondo 世界文化入口網 國際指導委員(2005-2015),中研院資訊所台灣自由軟體鑄造場計畫(Open Foundry)創始計畫經理(2002-2004)、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 計畫辦公室專案經理 與 國際合作計畫執行顧問(2004-2011)。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2007–2012),CODATA 國際科學與技術資料委員會早期生涯資料專家工作組核心成員(2012-),中興大學校長特別助理(2012-2015)。
過往產出,實驗與實踐
早期論文 《民眾參與的網路運動:推動偏遠地區上網計畫的經驗研究》(1999) 關注資訊社會的誕生與人文/人性介面,從見證(witness)角度切入人類社會遭逢科技所產生的巨大撞擊與轉變,認為網路媒介創造現實社會之外的「不可能的見證」,導入且重新建構了溝通面向的「他者性」(alterity),足以改變文化政治權力運作地景;並從詩意與人文學科面向關注與觸及當代社會公民-使用者的感知能力,並審視網絡科學(network science)的可能性。
今日這個他者性展現為無所不在的文化科技、隱藏自身的技術權力,與資訊社會多層次鬥爭與多重地景。
早期開源與科學社群參與
與藝立協(elixus)社群共同推動部落格運動,包括中文化與內容推廣。策劃與主辦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國際自由軟體會議,策劃生物資訊(bioinforamtics)相關論壇,與林仲彥博士、陳淑華博士合作領導翻譯 O’Reilly 歐萊禮公司出版的《生物資訊學電腦技術》(Bioinformatics Computer Skills)。
在中研院擔任自由軟體鑄造場計畫(OSSF, Open Source Software Foundry)的創始經理(2002-2003),帶領技術、營運與法務三組同仁在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指導下,發展自由軟體運動的社群計畫。之後接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NDAP / TELDAP)計畫辦公室專案經理(2004-2007)、Web 2.0 計畫專案經理,國際合作分項計畫協同研究人員/執行顧問(2006-2013)。協助推動 CODATA 聯合國國際資料與科學委員會大會(2012),擔任早期資料專家工作小組成員。
2005 年起代表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參與 APAN 亞太先進網路會議,參加 eCulture 工作小組擔任共同召集人,協助日本三重大學教授規劃與安排 eCulture 講座;並赴日本參與財團法人 ALFAE 基金會舉辦的農業文化整合工作坊與策略會議。對農業雲與農業文化應用整合的架構性工作深度投入,並於 2010 年擔任共同作者以 Tastespace 的主題,投稿 SICE2010 IEEE 研討會。
當代藝術與網路運動
碩士論文之後便參與到歐洲的網路新媒體運動(參考專書《歐洲的新媒體文化》),加入 nettime-l 郵遞論壇在國內 BBS 轉譯網路藝術新媒體文章。1999 年邀請荷蘭網路運動與理論研究者 Geert Lovink 訪台,舉辦藝術界、知識界與 921 災區文化工作者等共 9 場對談活動(請參考 Geert Lovink 第一本著作《暗光纖》,英文書名 Dark Fiber “Travelogues: Taiwan, 921 Aftershocks”)。2000 年受邀於台北雙年展介紹 eToy 網路藝術團體與其行動。
2001 年參與大塊出版社《網路與書》(Net and Books)創刊號撰寫文章〈仰望數位星空的地圖〉介紹古根漢博物館的四張經典數位地圖。同年以作品計畫〈派樂西護照、派樂西基因〉與唐鳳合作,獲得國際藝術家-策展人鄭淑麗邀請參與數位藝術展覽《派樂西王國》(Kingdom of Piracy,與唐鳳合作)。因宏碁數位藝術中心撤展而未能順利展出。
在中研院數位典藏計畫時期舉辦一系列 Culturemondo 在地數位文化論壇,探討主題包括:智慧城市、智慧文化、文化硬體、自由軟體與社會,連結到早期的創客(Maker)議題;國際文化與遺產領域中機構、展覽、文物典藏與非物質遺產的數位化議題,與荷蘭開發基金 HiVos、印度班加羅爾網際網路與社會中心 CIS-India.org 合作舉辦〈亞洲數位原生代工作坊〉(2011)。
2012 年參與第九屆上海雙年展圓明學苑,與英國金匠學院 Graham Harwood 教授合作主持教育工作坊;在北藝大舉辦《當代藝術的跨域展現–看不見的空氣:資料庫、治理性與權力》。2015 年參與立方計畫空間《現實秘境》展覽,以藝術家身份與《冷體計畫》(Project Coldware)參展。2016 年受 YoHa 團隊邀請一同製作作品《藍佩杜薩之筏》(Plastic Raft of Lampedusa),製作執行《反拆工作坊》。2017 年參與《雙束現實:歷史潛流中的感覺能指》國際論壇於馬來西亞吉隆坡與藝術史研究者、文化研究者及藝術家交流。
數位典藏與國際數位文化社群
在中研院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期間,積極參與國際數位文化社群對話,代表國家參與網路型國際組織 Culturemondo 世界文化入口網擔任國際指導委員會常務委員,規劃與主持國際圓桌會議年會。2008 年在台灣台北華山舉辦年會,邀請 23 個國家 33 位國際數位文化機構負責人訪台,參與由文化部及科技部共同指導的《2008 文化科技博覽會》。
前後歷次世界文化入口網國際組織分別在日本(2005)、克羅埃西亞(2006)、古巴(2007)、台灣(2008)、紐西蘭(2009)、荷蘭(2010)舉行,原本的主辦國加拿大文化部於 2006 年大選後文化預算刪減,台灣遂爭取到主辦國角色,秘書處由英國博物館聯合入口網站機構 Culture24 擔任主席,亞太地區秘書處由數位典藏計畫國際合作分項計畫子計畫來推動執行。國際合作成果受到國際間肯定,2011 年巴西文化部數位文化節(CulturaDigital.br)邀請參與訪問。這也促成了 2015 年邀請巴西文化部數位文化官員 Jose Murilo 來台演講〈數位文化與公共政策〉,並拜訪文化部洪孟啟前部長的合作。
克羅埃西亞智庫組織 IMO 編纂了數位文化專書,詳述 Culturemondo 國際組織發展的過程與各國文化入口網站發展的相關經驗。同時以中研院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國際合作分項計畫 Culturemondo 亞太秘書處的名義,與輔大博物館研究所等機構,在國內努力推動博物館與數位文化科技結合的相關工作。舉辦的活動如邀請當時最年輕的獨立策展人與博物館顧問 Nina Simon,介紹她的專書《參與式博物館》(Participatory Museum),便是結合了網路文化與博物館科技的最新發展,也獲得相當程度的好評。
2013 年數位典藏與學習國家型計畫正式宣佈結束。我們也留下了國際交流的成果專文作為多年數位文化耕耘的記錄。過往歷程請參考回顧文章:〈文化入口網:前世今生〉(2017.2.4),〈文化入口網推動工作的分期歷史〉(2017.2.6)。
2015 年獲邀參與中國美院網絡社會研究所擔任客座研究員,每年在中國美院舉行講座與工作坊。
在地數位文化中心實踐
離開中研院後,在中興大學擔任校長特別助理,協助 CODATA 國際事務、農業雲整合構想等研發工作,並策劃與執行《2015 台中軟實力論壇》,在校長李德財院士指導下規劃與協助執行推動數位文化工作。並由臺中市政府資訊長、數位治理局籌備處蕭景燈博士設計底層架構,與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常務理事劉惠媛教授、交通大學建築所侯君昊教授,及開拓文教基金會張俊彥計畫主持人領導的團隊合作,規劃與建置 台灣數位文化中心 相關工作。
2016 年籌備與登記完成以李德財院士擔任董事長、中興大學中生代教授為主,由中台灣觀點出發、關心台灣環境與數位挑戰的宏華環境保護與數位未來基金會,擔任執行長身份;並與策展人黃瓊儀共同舉辦一系列科學、科技與社會的公民教育演講,內容包括 〈2025 非核無煤家園的關鍵問題〉、〈台灣的土地與人:以大肚台地與漢本遺址為例〉、〈樹想告訴我們什麼?〉,與〈大數據救地球〉等主題。
2017 年參與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數位文化中心的規劃案與建置案的顧問工作,與大肚台地調查研究計畫的總計畫工作。
目前正在進行工作:星輿公司的文化科技發展藍圖,《數位時代》雜誌專欄文章,校譯與出版荷蘭批判網際網路研究理論學者 Geert Lovink 2015 作品《社交媒體的深淵》(Social Media Abyss),籌劃英國科技社會藝術團體 YoHa 20 年回顧展(正在尋找合作夥伴)。
近期作品
資訊技術提供給人們一種全知全能的感受,是這種新的感官 / 感知性,而不是我們以往熟知的「自我」,以一種錯誤的控制感覺,創造了權力的主體。
其實這個過程很像打電動,或者在這裡接手人類心智自動導航系統的是「遊戲寫實主義」(gamic realism)。這種主體具有跟社交媒體擴大機、肯定訊號加速器對接的埠口,分段地讓自我享用群體認同生產的歡愉迷霧。
除非專注在製造具有「缺陷」,會不斷反思與自我批判的解構主體,否則很難從下游來挽回自我產業的過度增生滋長、演繹變形。
ilya 2018.12.14
- 2018
- 十二月
- 星輿股份有限公司 /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文化部縣市政府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
- 台中學大小事系列演講2:青刊社地圖工作室負責人黃清琦,〈從地圖看台中的歷史發展〉,2018.12.23,臺中市清水區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 台中學大小事系列演講1:青刊社地圖工作室負責人黃清琦,〈台中舊城區的空間結構與變遷〉,2018.12.22,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直播/與談:施懿珊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reator 進駐計劃:《刷臉時代的反統治鏈:數位統治術中的政治軟體》,2018.12.18,台北,在地實驗。
- 朗讀《寂靜的知識》:卡洛斯·卡斯塔尼達(Carlos Castaneda)作品第一章到第三章,參與「再基地」|鄭淑麗+馬修・富勒(Matthew Fuller)《Sleep 79》:Art for Sleep, Art of Sleep, Art by Sleep,2018.12.13,台北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一樓。
- 宏華環境保護與數位未來基金會,大肚台地調查研究計畫,結案簡報,2018.12.13。
- 國家文化記憶庫台中學計畫:「我們的記憶,我們的資料庫」座談會主持,2018.12.12。
- 策劃,主講與主持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數位文化創新平台實驗計畫》:〈台灣區塊鏈生態論壇〉(Taiwan Blockchain Ecology Forum),2018.12.2。
- 星輿股份有限公司 /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文化部縣市政府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
- 十一月
- 杭州中國美院,共同策劃與主持〈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IUF)”〉,2018.11.21-23。
- 文化部藝發司數位人文網路平台計畫,共同策劃與主持 Intelligent Urban Fabrics 智慧都市網絡國際論壇:〈IUF : Panel 1 智能城市 Smart City and Governance〉,〈IUF : Panel 2 智慧器官 Intelligent Organs〉,〈IUF : Panel3 都市網絡之實踐 Urban Fabric as Practice〉與〈IUF : 物聯網開關與社會錢包工作坊〉,2018.11.17-18
- UN CODATA + UN WDS + RDA 聯合會議:International Data Week 2018 於非洲波札那(2018.11.4-9),在 CODATA SciDataCon 的公民科學議程中報告 “Case Studies on Mutually Enriched Data Projects: Taiwan, Taichung, Daudu Plateau Investigation Project”。
- 十月
- 香港微波藝術節演講,UnConference 與談〈Regional / Local Culture Praxis & Its Economic Exchange: Public Machine 「區域性經濟交換社群實踐:公共機器」〉,工作坊〈數位當代藝術加密貨幣交易所:去中心化設計,構想與計畫(Microwave Art Festival, HongKong)〉,2018.10.27-28
- 宏華環境保護與數位未來基金會,策劃主持劉東啟教授演講:〈烏龍茶的滋味 — 有機栽培之道〉,2018.10.14
- 九月
- 參與〈香港PCC大會〈播種:亞洲的平台合作運動〉:亞洲合作社報告〉,2018.9.29-30
- 文化部藝發司數位人文網路平台計畫,〈合作松2:技術的合作到合作的技術〉,2018.9.26-27
- 宏華環境保護與數位未來基金會,〈紅土青山新展望:大肚台地調查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2018.9.12
- 八月
- 立方學實學校,黃孫權演講,李士傑共同與談:〈數位當代藝術加密貨幣交易所〉,2018.8.26
- 七月
- 生活美學基金會,區塊鏈技術工作坊與論壇策劃,演講:〈荷蘭數位計畫/組織/國際發展現況分析〉
- 六月
- 數位人文與網路平台計畫:〈荷蘭會議與機構參訪分享〉,2018.6.15
- 大嵙坎文教基金會演講:〈大溪人文資源地圖之探索 x 數位人文的可能性〉,2018.6.28
- 五月
- 數位人文與網路平台計畫參訪荷蘭 Flying Money 研討會、INC 網路文化中心,與 WAAG。
- 四月
- 數位當代藝術加密貨幣交易所計畫:〈當代藝術數位製造與流通工作坊〉
- 一月
- 中興大學數位典藏學程演講〈從網路看數位內容產業〉
- 十二月
- 2017
- 十二月:《現實秘境》吉隆坡講座:專題演講〈冷體的復返:內容物的遮掩與揭露〉及與談(12 月 8-10 日)
- 純複製的國家仿生學
- 黑歷史的重新發現
- 科技挪用與意義網絡的編織
- 十月:The Cube 立方計劃空間.學實學校《網絡與社會》講座:摘要(三場)
- 〈魔戒遠征隊-資訊社會的基礎架構〉2017.11.25
- 〈橫渡萊茵河-「煉丹」與獨立研究〉2017.12.16
- 〈外骨骼實驗-宛如一個科學家(工作坊)〉2018.1.27
- 十月:桃園數位藝術節專題演講 《智慧城市的黑色沃土》 2017.10.15
- 九月:演講 《從網路看數位內容產業》 2017.9.27
- 九月:主持《三機主義計畫》之 軟體研究實作與實踐工作坊 以及英文工作坊(9 月 19-23 日,中國美院,杭州)
- 從機器-人的角度重新型構數位文化 2017.9.20, 21-22
- Pragmatic Software+ Studies: A Seminiar 2017.9.22-23
- 八月:2017 國際數位文化論壇(International Digital Culture Forum)(2017.8.11-13)
- 擔任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數位文化中心建置團隊「開拓文教基金會」計畫顧問,統籌策劃與指導執行國際論壇工作
- 總策劃國際研討會議程,特別共同策劃 〈專題論壇 I:網路時代的數位文化基礎建設〉,邀請邱貴芬教授擔任主持人,〈文化機構的治理脈絡與網絡〉 主題部分邀請 Culture24 執行長 Jane Finnis 與蘇格國家圖書館數位近用經理 Gill Hamilton 與談,國內實踐經驗 部分同時參與與談,分享主題為〈數位文化與文化科技的挑戰〉
- 策劃 Linked Open Data 專題 〈文化機構如何轉向開放連結資料〉,邀請大英圖書館數位策展人 Mia Ridge 與文化部、中研院、故宮資訊負責人對談
- 十二月:《現實秘境》吉隆坡講座:專題演講〈冷體的復返:內容物的遮掩與揭露〉及與談(12 月 8-10 日)
- 2016
- 藝術作品《冷體計畫》(Project Coldware),展出於《現實秘境》(Toward Mysterious Realities)展覽計畫
- 展期 2016.12.10-2017.1.26,展覽地點:耿畫廊,由立方計劃空間,財團法人耿藝術文化基金會聯合主辦,策展人鄭慧華策劃,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5「視覺藝術策展專案」)贊助
- 共同策劃與執行 第一屆網絡社會年會:《網絡化的力量》(Forces of Reticulation),2016.11.14-16,會議地點中國杭州。
- 策劃邀請荷蘭網路文化中心創始主任 Geert Lovink、日本文化評論者東浩紀與英國金匠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團隊
- 主持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Matthew Fuller 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許彬教授(領導系统与媒体实验室),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 Graham Harwood 教授專題演講
- 上海雙年展 《藍佩杜薩之筏》(Plastic Raft of Lampedusa),上海雙年展 YOHA(Graham Harwood & Matsuko Yokokoji)英國團隊共同藝術家
- 前期作品構想與參與規劃執行
- 佈展工作與中國上海工作坊共同指導執行
- 藝術作品《冷體計畫》(Project Coldware),展出於《現實秘境》(Toward Mysterious Realities)展覽計畫
- 2015
- 2015 台中軟實力論壇(2015 Taichung Soft Power Forum)
- 統籌策劃與執行,包括巴西數位文化政策與藝術家展演專題演講、表演與工作坊;亞洲創客文化座談
- 邀請巴西文化部數位文化資深官員專題演講:《數位文化與公共政策:巴西經驗(開放能夠孕育一個全球運動嗎?)》
- 2015 台中軟實力論壇(2015 Taichung Soft Power Forum)
- 2012
- 數位典藏計畫國際論壇:智慧文化(Smart Cultures)
- 上海雙年展圓明學院演講